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
海風行動-走讀苑裡


海風團隊因為「反瘋車」而聚集,並且透過田調認識苑裡。夥伴中無論是苑裡人還是來自外地,因為田調的細察以及在地方生活的積累,重新認識苑裡豐富的故事。苑裡對我們而言已經不是一個單純的地理空間,是一個富有歷史底蘊、生活溫度的經典小鎮。


我們常在想:「如何讓苑裡的好給更多人知道?」走讀活動在這個疑問下焉然成型。深度認識地方從來都需要時間、需要細心考察,透過走讀活動,我們可以將苑裡的故事、議題、風土介紹給旅人。更重要的是,透過分享讓苑裡人找回自己的文化自信:「我苑裡、我驕傲」。




走讀活動圍繞著苑裡鎮行走,串連掀海風關心的地方議題與文化熱點。以火車站為起點,行至慈和宮、天下路老街、苑裡市場,最後回到掀冊店。


走讀通常以苑裡火車站作為集合地點。苑裡車站是鎮上的交通樞紐,車站是離開與回家的必經之地,每個苑裡人都有屬於自己的車站記憶。掀海風團隊成員大多經由火車來往苑裡,對我們而言,火車站同時也是踏入苑裡的起點與初始。雖然總是來去匆匆,但車站總是一個有特殊情感記憶的地方。





來到地方,不免俗要到信仰中心拜碼頭,因此第二站走到慈和宮。慈和宮是是苑裡的大廟,建於1771年,以天上聖母為主神。來到慈和宮除了瞻仰雄偉的廟宇建築、體會歷史記憶的渾厚,他同時也是民族音樂大師-郭芝苑的成長空間。在郭芝苑的音樂中時常可以發現「傳統八音」的元素,據悉就是來自於他的童年廟口記憶。


接著我們走到天下路老街。由於日本人對於苑裡藺草產品的熱愛,藺草成為苑裡的重要產業,天下路老街過去是苑裡的主要幹道,因此無處不是藺草產業的蹤影:婦女在騎樓聚集加工編織,帽蓆行商店,會社外銷日本,儘管老街已有不同面貌,但過去的畫面與藺草香仍可以在建築與巷弄間浮現。




在石化工業的盛行下,製作複雜、手工繁複的藺草產品逐漸式微,但仍有許多人努力保持這項傳統。位於天下路的「振發帽蓆行」是現存台灣最古老的帽蓆行,店內訂製的帽蓆古董展示櫃,與一點都不輸給鹿港的長屋,足見過去帽蓆產業的興盛,辛苦經營的現實也凸顯這項傳統技藝逐漸流失的悲傷。天下路老街並沒有經過齊頭式修整的破壞,傳統與現代並存的衝突感更賦予其與眾不同的歷史況味。


走讀苑裡的下一站是「苑裡市場」。菜市場是小鎮生活的中心,提供鎮民豐富的漁獲與農產,乘載南來北往的貨物運送。然而苑裡市場在107年9月的夜晚毀於祝融,讓駐紮於內的商家頓失根據。在火災發生前掀海風曾舉辦「市場人生:田調策展工作坊」,當時搜集的歷史記憶與職人智慧,讓我們知道市場不僅是貨物流通的地方,更是聚集許多人生命故事的重要舞台。


火災發生後,我們邀請大家寫下對市場的記憶情感,並號召志工整理市場內充滿燃燒痕跡的物品,租用一閒置攤販以博物館陳列的方式,記錄這段火焰記憶。火災後,掀海風團隊以公民團體的角色積極參與災後重建的進度與規劃,除了參加市場重建的工作坊,也舉辦「菜市仔音樂會」,透過音樂會凝聚鎮民災後新生的想像與希望。




最後一站來到「掀冊店」-掀海風團隊經營的獨立書店,邀請大家一起走進書店,聽我們說書店成立的故事。在小鎮經營書店儘管不易,但我們開設書店的初衷其實很簡單:閱讀,以及孩子與青年的陪伴。現代雖然能夠透過網路書店獲得書本,但是對我們而言,書店仍是不可或缺的存在。我們期許自身做好選書的工作,讓好書能與更多人見面。我們希望書店不只是書店,而是成為與社區共好、與青年共學的空間。




2019年,苑裡在交通部舉辦的經典小鎮票選活動中奪得第一。我們認為,正是因為苑裡深厚的文化底蘊以及平淡美好的常民生活,賦予這個小鎮不同於他處的經典風範。透過走讀活動,不僅能讓旅人們更加認識苑裡,在介紹自己的過程中,也讓苑裡鎮民看見自己的不平凡。


週末假日有空,一起來苑裡走走吧!





※苑裡深度走讀規劃


信箱詳問:358yuanli@gmail.com

來電洽詢:037-862123

粉專私訊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taketheseawind/